明代石雕门鼓

2017-04-27
浏览次数:31 次
返回列表

明代石雕门鼓,民间有抱鼓石、石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之称,是为门枕石的一种,常见于传统民宅大门、牌楼建筑、寺庙前。它是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建筑工艺的精华之一,也是古代主人等级和身份地位的标志。门鼓石大多以漳浦梁山青石人工雕琢而成,因形如鼓,故名。门鼓石有方、圆两种造型。


门鼓石,历代是功名与权力的标志。相传古代打仗胜利归来的将军,为显耀其赫赫战功,把战鼓置于门前,后来逐渐衍变以门鼓石代替。门鼓石有击鼓、升堂、听政之意,他般只有衙门或官宦之家才可置立;其次是佛教寺庙,在民间门鼓石有驱邪避灾的法力之说。在封建礼制下,由于礼制文化和等级制度的集中体现,“门第”、“门户”、“门派”等封建思想的滋生,门鼓石被官宦和贵族们演变成最能彰显宅主等级差别、身份地位、权利和“非贵即富”的门第象征,以及联姻家庭身份是否匹配的参照物。


明清时代,对门鼓石有着严格规定和等级区分:


武官

皇族或官府的门前用狮子形的门鼓石。

高级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狮子门鼓石。

低级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有兽头的门鼓石。


文官

高级文官的门前用箱形有狮子的门鼓石。

低级文官用箱形有雕饰的门鼓石。


富豪

大富豪的门前用箱形无雕饰的门鼓石。

富豪则用石制门鼓石。


平民

而对于普通民宅来说,则只能用木质方门墩或门枕石来代替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