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雕——世界石雕艺术中心
惠安石雕作為中國南派石雕藝術的傑出代表,在較早時期便開始傳播到海外,特別是在東南亞等地備受推崇。在中國國內,它與曲陽石雕齊名,石雕界素有"南有惠安,北有曲陽"之說。特別是在花崗岩雕刻工藝技藝上,惠安石雕有了非常大的發揚和創新,不但傳承了中華傳統石雕刻中的圓雕、浮雕、鏤空雕等精湛的雕刻技藝,而且近年來由惠安雕藝師們獨創一派的“影雕”雕刻工藝,更是號稱“中華一絕”。惠安石雕的雕刻加工工藝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國外先進的生產設備與現代藝術工藝,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體系,精美絕倫的石雕產品遠銷世界各地。用中國雕塑界的"泰山北斗"錢紹武老先生概括的一句話:惠安石雕傳統工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惠安石雕的歷史發展
惠安雕藝源于黃河流域,據考古研究發現惠安石雕工藝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早在1600多年前的晉朝,石雕作為永久性的藝術已被應用,當時的閩南始祖林祿墓中,就有文武仲翁虎、羊的石圓雕等立於墓園以示壯觀;唐朝名人王潮墓園中的人物雕像、宋朝的洛陽橋墩上的石將軍等,都體現了惠安石雕的悠久歷史。進入明清時代,作為建築裝飾品和文化藝術,石雕工藝日臻完善,石雕工藝品以其獨特的商品流通於市場。
明代以前,惠安石雕以石人、石獸為主,多為圓雕。這些作品粗獷流暢,充分體現古代中原文化的特點。此外,也可見到一些精細傳神的浮雕作品。明代時期,石雕內容趨於豐富,技藝也較為精湛。
明末清初,惠安石雕逐步走向成熟,藝術風格轉為精雕細琢,形成惠安石雕的獨特風格。清末在北京頤和園舉行的全國性工藝品競賽中,惠安石雕以玲瓏、纖巧、流麗、繁縟的特點,在全國雕刻藝術中獨樹一幟。
惠安的雕藝工匠走遍各地,並把作品和技術傳播到全國以及東南亞一帶。據史載,石雕工藝品在清朝初期就從古崇武港運入臺灣,至今臺北龍山寺的"三英戰呂布"、"空城計"等石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光彩奪目,許多寺廟、民宅保留著閩南石雕藝術。
建國後,惠安石雕市場不斷向外拓展,五十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築物,著名僑領陳嘉庚的集美鼇園,閃爍著惠安石雕的藝術光輝。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石雕工藝又有新的跨越,門類更細、技藝更高,發展形成了圓雕、浮雕、線雕、影雕、沉雕、彩雕六大工藝,園林雕塑、建材構件、碑石、器具、工藝品五大類產品千百個品種。
技藝採用傳統手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汲取西方文化精華,以玉雕、盆雕的細膩手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強烈的時代氣息。惠安石雕以精湛嫺熟的技藝,充滿時代活力地走向世界。從南京中山陵、南昌起義紀念館、井岡山紀念碑到周恩來紀念館、毛主席紀念堂、北京中華世紀壇,無不凝聚惠安人民的聰慧才智,成為惠安石雕藝術輝煌的見證。
近年來,為了集中展示新時期惠安石雕藝術,惠安縣興建了科山公園及崇武石雕博覽園,園內薈萃了大量的石雕精品,這些佳作充分展現出山之陽剛、水之靈秀、大海之粗獷、流雲之飄逸的特有風格和魅力。隨著市場機制的建立,惠安石雕業已步入正規化、大型化的發展軌道。2000年,惠安石雕行業總產值達65億元,成為該縣支柱產業之一。
■惠安石雕的工藝特色
雕刻藝術源于黃河流域,惠安雕藝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於一體。如果以"駿馬秋風塞北"來比喻北派雕刻藝術的豪放壯偉,那麼形容南派婉約精美的特色,便是"杏花春雨江南"南派石雕藝術這一風格特徵的重要標誌,就體現在惠安石雕的代表作--龍柱、石獅身上。
北派的石獅大部分呈蹲狀,虎視眈眈,具有一種威武兇悍的特徵,清康熙年間,惠安雕匠李周創造性地把"北獅"改成搖頭擺尾站立的形狀,胸披彩帶,足抱彩球,呈現出一種喜慶氣氛,這種繡球獅又被稱為"南獅"。位於福州於山法雨堂前的李氏蟠龍,也是李周的佳作。蟠龍自上沿石柱盤繞而下,鹿角呈祥,蝦須飄冉,虎眼仰望蒼穹,大有呼嘯而上騰雲而去之動感。作為南派石雕的代表人物,李周還發明了"針黑白"這一嶄新的藝術表達形式--影雕,影雕把南派精巧纖細的藝術特徵發揮得淋漓盡致。
惠安石雕造型優美,工藝精巧,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惠安石雕現有圓雕、浮雕、線雕、影雕、彩雕、碑石六大類,數百個品種;產品年出口在40億元以上,暢銷日本、歐美、東南亞、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泉州東西塔、惠安洛陽橋、北京頤和園中五峰縷花椅桌、臺北龍山寺龍柱、南京中山陵醒獅、緬甸龍柱和韶山毛澤東詩詞碑林等傳世珍品,均出自惠安名匠之手。
石雕中,巨者雄偉壯觀,微者掌中把玩;賦頑石以靈氣,龍鳳麒獅,人物花鳥,無不栩栩如生,令人歎為觀止。尤以影雕為最,享有"中國一絕"的殊榮,不少世界名人影雕肖像均出自惠安雕刻家之手。
許多國內外知名人士曾被惠安石雕精美神韻所傾倒,紛紛留下:"巧奪天工"、"化頑石為神奇"、"極富有藝術的美"等珍貴墨寶。惠安雕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
■惠安石雕的傳承意義
惠安素有"石雕之鄉"的稱譽,雕藝源遠流長,享有盛譽,已形成圓雕、浮雕、沉雕、影雕、線雕和碑石等六大類上萬個品種。
惠安,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與臺灣隔海相望,是全國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是國務院批准的閩南金三角對外開放縣之一。北宋太平興國六年(西元981年)置縣,現隸屬泉州市。全縣土地面積668平方公里,人口92萬人。福廈高速公路、國道324線、省道201線、廈漳泉鐵路縱貫全境,擁有長達141公里的海岸線和崇武、秀塗、鬥尾三個自然條件優越的港口。惠安陸海交通便捷,自然風光優美,人文名勝薈萃,旅遊資源豐富,素有“建築之鄉”、“雕藝之鄉”、“石雕之都”、“漁業強縣”、“食品工業強縣”之美譽。改革開放以來,惠安縣經濟得到迅猛發展,1994年以來連續十年蟬聯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縣”和經濟發展“十佳縣”稱號。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93.58億元,財政收入11.05億元,名列“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第36名。
傳統的技藝是在師徒間或家族中以口傳心授方式承傳的,多處於封閉狀態,現代工廠內的學徒很難真正學到傳統石雕工藝的精髓,故整個石雕行業後繼乏人。再加上雕匠藝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對傳統石雕工藝的靜態保護及理論研究在資金上投入不足,工作沒有全面展開等方面的問題,惠安石雕的傳統技藝日益陷入瀕危狀態,亟待扶持和救護。
■惠安石雕的產業現狀
目前,老一代惠安石雕藝人已逐漸退休,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珍貴的傳統手工雕刻技藝正日漸為機械化所取代。弘揚石文化,再鑄石雕新輝煌,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惠安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準確把握國際石材市場,確立石雕石材業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實行“政府搭台,經貿唱戲”的做法,運用先進網路的行銷方式,佔有國內外市場,支持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國際經貿聯營,拓展國內外市場,出口總量名列全國同行業前茅。惠安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品種最齊全、加工能力最強的石工藝品生產出口基地。
石雕石材產業地位突出。在確立石雕石材行業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地位決策上,實行政策傾斜扶持,使石雕石材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突出,外向經濟的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全縣石雕石材擁有企業1185家,從業人員10.95萬人,全縣石雕生產企業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有9家,上千萬元的企業有183家,占全縣骨幹企業的56.3%,企業出口額超50萬元的超過150家,上繳稅收1.35億元,石工藝品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石雕龍頭企業已形成規模。
產業鏈效應明顯增強。一是建設崇武、山霞、洛陽、惠東石雕石材工業園區等一批規模較大、有較強聚集功能的石雕石材生產基地,集原材料加工、石製品加工、產品展示、配套包裝、磨具磨料、石材機械的生產供應為一體,形成完整的石雕石材工業產業鏈。二是以國道324線洛陽及螺陽大紅埔、惠崇惠黃公路沿線石材企業為支點,形成一線串球的石雕石材產業走廊,構築一道以石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觀大道。石雕石材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交通運輸、飲食服務、建築、旅遊等第三產業的興旺,區域經濟進一步繁榮。
特色經濟初具規模。惠安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石雕石材業向規模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目前,石雕產品遠銷日本、歐洲、美國、東南亞及港、澳、台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4年出口交貨值61.06億元,占年產量的71.9%,石雕石材業已成為全縣的特色經濟。
■惠安石雕的發展思路
惠安縣石雕石材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建設“中國石雕之都”、海峽西岸港口旅遊城市為目標,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規劃整合為龍頭,以石雕石材企業為主體,以工業園區建設為發展平臺,以科技研發創新為動力,以品牌作支撐,以產業鏈為突破口,以勞動力轉移為落腳點,以優化投資環境為核心,以建立高效服務機制為出發點,按照“保存傳統特色、吸納現代技藝、帶動產業升級、促進總量增長”的發展思路和“規模化、集聚化、系列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大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增強國際競爭力,全方位推進石雕石材行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體目標是:建設國際級石雕石材基地1個,培育5家銷售收入超億元、20家銷售收入超5000萬元,組建10個企業集團,到2008年實現石雕石材業總產值95億元,工業增加值60億元,年增長10%以上;實現出口交貨值65億元,年增長11%以上。力爭全縣石雕石材行業再上一個新的發展平臺。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雖然近年深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但是惠安石雕的出口加工能力依然穩步進行,這應該得力於惠安石雕一向善於吸收和應變,使早期較依賴於歐美日傳統外貿市場的情況下,不斷開拓中東及東南來的市場。特別是近年來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內需不斷擴大,惠安石雕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相信隨著國家的經濟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和國家的一鑒子經濟刺激計劃,惠安石雕一定會繼續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及中華文明傳承和發展繼續貢獻寶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