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雕的未来不在制造,而在创造
求新求变,在惠安雕艺发展史上,这是个永恒的主题。从最早的生活器具变为工艺品再变为兼具观赏性、实用性的日用品,从建筑的附属物变为独立的行业再变为与建筑的融合,从石雕发展到玉雕,从人工转向机械……变化,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更快地提升。
这样的求新求变现在仍在继续,而且步伐更大、速度更快。在大师的引领下,创新、变化,不仅仅是为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局、安稳过冬,更是一次拓荒、一番闯荡,旨在把惠安雕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正如鼎立雕刻企业负责人王向荣所说的:“我们继承传统,又在努力为未来创造传统。”
文化创意赋予石雕新生
惠安雕艺大师大多从小耳濡目染,学到地地道道的传统石雕技艺。但随着时代发展,中西雕刻艺术交流越来越多,他们发现,不能一味困守在石狮、龙柱或佛像的墨守成规之中,要运用传统雕塑技艺创造新题材。
惠安天地景观雕艺公司总经理、省工艺美术大师辛小平就是其中一个。2009年,他的作品《和平之舟》摘得第五届中国雕刻艺术节雕刻比赛一等奖。这个石雕外形是一张报纸折成的纸帆船,报纸上书写着中美关系新局面、期待台湾回归等国内重大新闻。出人意料的思路,惟妙惟肖的造型,寓意深刻的内容,一下子颠覆了人们对惠安雕艺的认识,为惠安雕艺由传统向创意迈进打开了一扇门,引发了业界对惠安雕艺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和持久讨论。
“石雕的未来不在制造,而在创造。”鼎立雕刻集团董事长王向荣说,“材料是自然对我们的馈赠,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材料,把灵魂注入到石头之中。”
近两年来,鼎立公司组建“石创组合”创作团队,开发出惠女、弥勒、十二生肖等系列玉雕作品。这些作品造型简洁、线条流畅、玲珑剔透、富有创意,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在大师的刻刀下,弥勒不再仅仅是佛,而是充满童真童趣,他们冲浪、举杠铃、翘着二郎腿听歌,与人无异,让人心生亲近;生肖也不再只是一个动物的形象,它们穿唐装、穿旗袍、套着披风,仿佛是我们当中的一员,让人百看不厌。这些进一步让人们感受到文化创意的无穷魅力,引领雕艺界往这个方向深耕不辍。
文化创意同样为王荣海所青睐,并倾力为之。在他的海琦怡景园工作室里,桌上石盆里的金钱草摇曳生姿,香炉中缕缕青烟缓缓升腾,还有墙上的焦墨荷花,案上精美柔润的雕艺手玩件。这些让人在体验慢生活的同时,感受到大师对艺术的独特理解。“沉下心来,静静地思考,与石头零距离接触,就会把感情注入其中。”王荣海说,“创作者要少一些匠气、多一些文气,才会有好的灵感、好的创意。”为此,每天晚上八点他常把手机关掉,推掉应酬,静心在家,读书写字,提升自己。
和王荣海一样,惠安雕艺大师早已不再是灰头土脸的了,他们中许多人登堂入室,走进高校殿堂进修。同时,也跟高校合作,联办教学基地,目前全国40多家高等美术院校在惠安建设有基地。
石雕艺术馆建设已成时尚
前几年,政府主办了各种石雕石材展会,异彩纷呈,热闹非凡,促进了惠安雕艺与外界的交流。现在则兴起了石雕艺术馆的建设热潮。这集中展现了惠安雕艺的强大实力,也预示着业界对文化在雕艺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的清醒认识。
2013年11月,中国首家石雕艺术馆——鼎立“问石”雕艺馆开馆。“这是惠安雕刻人共同打造的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希望能共同承担起社会责任与时代的使命。”王向荣说,“我们应从简单的加工提升到创作层面,用创造来提升产业附加值。”
短短一年间,“问石——中国当代国际石雕艺术邀请展”、“随性随意——惠安本土雕刻艺术家作品联展”、“翼——全国青年雕塑家推介展”三个规模展会相继举行,激发惠安雕艺的国际化交流。“我们用学习的心态,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思想观念的开化和转变。”王向荣说,“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们都积极探索创新,才能形成各个时代的风格。”
为了鼓励民间创办工作室、雕刻艺术馆,县政府陆续出台鼓励促进民办艺术馆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在资金补助、用地保障、综合设施与服务配套等方面,扶持民办艺术馆的发展。
截至目前,已建成的艺术馆近十家,日晟、泉福、丰盈、鼎立、海崎、天地景观、国明木雕等企业的雕刻艺术馆先后投入使用。市民随时可以走进这些艺术馆,感受这种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艺术展示方式。
“艺术馆是塑造大师品牌软实力的关键。因为艺术馆展现企业的技艺水平和创作实力,反过来又通过艺术馆的展示,为企业赢得口碑、客户订单,让大师经济良性循环。”刚刚我省首批优秀人才的中国石雕艺术大师、日晟园林董事长蒋杰雄表示。他投入2000余万元,精心打造的艺术展馆将于年底开馆。这将是一座有故事的艺术馆,展馆占地1500平方米,将展示我县雕刻艺人在大陆、台湾、东南亚等地的代表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