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观音~德王观音

2018-06-15
浏览次数:32 次
返回列表

  〝德王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十一尊。〝应身相〞为德王观音的〝化身相〞既是〝梵王身〞。亦有化身相为〝长者身〞之说法!?《法华经卷七·普门品》曰:「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胜,故称德王。世所流通之法相为趺坐岩上,左手安置于脐前,右手持杨柳。呈现具德王者之姿。


  德王观音因现梵王身而得名,因此又有「梵王观音」之称。《法华文句》提到,大梵天王「从德立名」,因其德行高超,故称德王。梵王乃色界之王,是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初禅,计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的三天。梵众天是指大梵天中的普通梵民;梵辅天是辅助大梵天的臣佐;梵王就是大梵天的天王。〝梵〞是清淨之义、清淨之行。大梵天王清淨自在,在色界贵为王者。梵王能支配及主宰人类的一切,地位崇高为六道的天道之首。观世音菩萨知道这类众生,不是一般身份与境界可以教化度脱,所以就化现大梵天王的身相,度化他们依法修行而获得究竟解脱。


  清淨:以身三、口四、意三、所行不染污,远离恶行谓之清淨。


  一、身业清淨:<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身之所行能防一切不善之法。


  二、口业清淨:<一>不妄语、<二>不两舌、<三>不恶口、<四>不绮语,持言说者,以真实诚信。


  三、意业清淨:<一>不贪欲、<二>不瞋恚、<三>不邪见,收摄身心、无异念。


  生活在人世间,人人求快乐、无烦恼。佛说:快乐不是笑声产生的喜悦,而是心如琉璃明澈,无忧无恼,少欲、少事、少务,能得清淨心,才是真正的快乐。观世音菩萨三十三像所代表的意义,前面十像列举部份提供大众了解,具满怀慈悲,行于娑婆世界,济度苦恼众生,善行圆满的─「观世音菩萨」。


  天下的父母亲都是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父母疼子长流水」,父母爱子女的心是永远不变,所以孝道是人人必须心系认知的。父母养育教导,应报劬劳之恩。


  有一位屠夫忤逆不孝,到山上寻访要找活观世音菩萨。菩萨知道此人心性不恶,只是不知孝养家中老母,而化为老比丘要点化他,使其改恶为善。屠夫看到老比丘,就打躬作揖的请问老师父,在山上找寻不到活观音,请老师父相告活观音在那里?老和尚(观音大士变化)说:你要见活观音,赶快回去,活观音已经在家了。屠夫问起:不知活观音是什么样子。老和尚回答说:你回家看见一个反穿衣,倒踏鞋的老婆婆,那就是你要见的「活观音」。儿子去南海拜观音,屠夫的母亲很欢喜,不断的在佛前焚香,祈求菩萨感化这个不孝的儿子。屠夫一向对母亲恶言恶语,辱骂鞭打,态度恶劣。当天回到家,跟往常一样,大声喊叫:妈妈快开门。母亲被吵醒,听到是不孝子在大喊叫骂,赶快起身,因为怕被骂、被打,心慌的缘故,来不及穿好衣鞋,而将衣服反穿在身上,鞋子倒踏在脚上,匆匆忙忙点灯开门。这位逆子进门抬头一看,吓得马上跪下,瞌头礼拜观音。母亲不知所措,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说:我是你妈!不是什么观音?屠夫说:在南海有位老和尚告诉我,你回去看见反穿衣,倒踏鞋就是活观音。这时老母亲才知道,自己衣服反穿,鞋也踏反了,不尽一笑…!


  学佛者必须先自利,勤修佛法【为人处事、行为修正】。勤念佛号【念佛号使心不起杂念、心不散乱】可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加持启发智慧,即有能力利他之行,代替观世音菩萨解决众生的问题。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修得此心,正是千处祈求千处现,家家都有观世音菩萨。


  典故:


  观音灵验故事


  《高僧传》东晋法显西行,从师子国至耶婆提,东下二日,便值大风,法显以君墀及澡罐等掷海中,但恐商人掷去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我远行求法,愿威神归流,得到所止」。如是大风昼夜十三日,安全到一岛边。法显返回祖国时,途中遇黑风大雨,亦一心念观世音,终于达长广郡牢山,即青岛崂山。法显自称,「不顾微命,浮海而还,艰难具更,幸蒙三尊威灵,危而得济」。


  天竺求那跋陀罗来华时风止船停无澹水,法师教众人同心称十方佛、念观世音而得救。以后在江南讲经时,因不善华语而惶惑,礼请观音后,梦一白衣人为其换头,从此语义通畅。


  玄奘西行出关遇莫贺延大沙碛,八百里无鸟兽水草,迷途焦热,枯骨露野,极为艰绝。法师一心持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驱鬼得济。随他的胡人曾起异心,举刀欲害,玄奘即时诵念观世音菩萨而使其顿息恶念。途中曾有五天四夜未进滴水,人马皆卧。玄奘沉默祝祷观音: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如此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清凉如沐寒水,身累眼明。其马亦能行,走十里,忽然行岔路而不能止,然突见青草数亩,其人马共得救。玄奘历尽艰苦游学印度、求真法研讨佛性,但印度唯识佛性说仍与中国所传有别,因而祈观音菩萨以决疑。他从那烂陀寺至迦布德伽蓝之孤山,礼敬崇山峻岩精舍所刻旃檀观自在菩萨像,跪菩萨停留时间有发三愿,并以花蔓卜下之:一者愿学成能平安归国;二者愿生见史多宫随慈氏菩萨;三者因圣教称众生界有一分无佛性者,玄奘自疑不知有无,愿具佛性修行可为稀有。《敦煌遗书》中释利济所作《唐三藏赞》「……观音愿成」,即指此事。


  《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载:「海幢比丘,从其额头上,出无数百千亿梵天。色相庄严,世间无比,威仪寂静。言音美妙,歎佛说法,歎佛功德,令诸菩萨悉皆欢喜,能办众生无量事业,普徧一切十方世界。」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以过去古佛,随机示现,岂凡情世智而能测度乎哉!


  赞偈:


  赴感德王观世音,性淨妙常香光严;慧启群萌观自在,梵王身相应现来。


20180615181934_0625.jpg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