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观音~鱼篮观音
〝鱼篮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十尊。亦称:提篮观音、航海观音,〝应身相〞为鱼篮观音的〝化身相〞既是〝小王身〞!菩萨脚踏鼇鱼背上,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鱼篮观音,有多种说法。《法华经卷七·普门品》里有提及「应以小王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有人认为是依照《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载「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经文之描述,所绘制的在三十三观世音菩萨应化身像之一。
佛菩萨无相,而执着于「相」的众生又无法离相而修,因此才会有佛菩萨像的产生,主要是让众生能方便观想,这就是佛菩萨「以相说法」的重要意义。既然如此,那尊佛菩萨法相不是惟心所造而创作出来的呢?
鱼篮观音此相缘起于唐代民间的信养,「鱼篮观音」像系示意《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中之偈『或遇恶罗刹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在《地藏经》中记载诸鬼王等,有持善行掌事利益诸众,将来可成佛、成菩萨。人类有好、有恶,鬼也一样有善与恶。无明生起迷失本性,我执,不能悟,无明惑业能吞食我们的本性,造诸恶业,死后成无明痴鬼。闻之,鬼具有恐怖形相,令人心烦气恼之怪物。在古代印度将人死后,不被供养者,推测为「鬼」,〝罗刹〞之传说。「鬼」佛教亦称为「罗刹」。罗刹具有神通力,快速飞行于晴空边际,或急促行于地面。所以罗刹也是恶鬼,恶魔之总称。现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报导:世界上有的人怕吃苦,不耕耘贪于现成,秉着恶势力结群成党,霸占地方,争名夺利,骗财骗色欺压良善。有的人为了一己之私,偷、抢、拐、骗,亲人、仇人等而视之。因此贪婪、痴迷是毒龙,阴险、犹疑是暗鬼(心中鬼)。众生因贪欲、执着、恶念,往生后之精魂就会沦为〝鬼〞。
有一位老伯伯说,(鬼不会害人,人才会害人)。人在世做恶多端,死后去作鬼。但是有时候鬼并不可怕(因为作鬼无处可依,非常痛苦,无再害人之心)。人才可怕,因为人心难测?!古圣先贤教育下一代,重视伦理道德,扬善掩恶。现在媒体报导的,多半是暴力色情,使大众有样学样,不畏因果报应!做儿女的殴父母,打长辈,杀亲人,孙子打死奶奶,大逆不道,无视人伦,历历皆于眼耳之中。大环境里,没有人有办法制止此类事情延续的发生,唯有宗教团体或善心人士,苦口婆心,诚恳不断的呼吁,淨化人心,社会祥和,家庭圆满等之善言慰喻。《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载「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提醒我们,恶罗刹或毒龙,都具有强大的威力。霎时包围我们(比喻福报用尽,凡事有障碍),如能时时念观世音菩萨,信仰观世音菩萨,为善布施回向…届时善之所至,诸恶远离,比喻诸刹恶兽等就不会再侵袭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回向…勇勐精进,凝聚心力突破心志意念,促使罗刹,毒龙除怯瞋执,生起平等慧,成为佛教护法。祝福大众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调适心性,诸事顺怡。
典故:
此尊形像有骑乘大鱼,或是手提装有大鱼的篮子。身呈白色,着天衣,璎珞严饰,高髻妙鬘,髻中顶有化佛。右手持淨瓶,瓶口朝下,左手开掌,握于右手背上,骑于鱼背上。或右手提篮,篮中装有大鱼,左手掌伸展,掌心向下,置于腹前,立于沙滩、或海上。据传说,此鱼篮观音,乃起源于唐代民间信仰。说她是唐代禅者庞蕴居士的女儿,名唤庞灵照。此女是位聪明秀慧的女禅者,说她的灵机迅捷,快如闪电。为何称其父女为禅者,据说,自从庞蕴在石头禅师〈希迁,又称石头禅师,广东省高要县人。师事青原─即行思禅师,而得法。后居南岳大石,而得名〉那里,听经闻法之后,在唐德宗贞元年间〈西元七八五年〉,看破红尘,将家中所有珍宝、资财,全数沉于湘江。然后,携带全家北上,躬耕于襄阳的鹿门山下,过着农禅的生活。庞蕴将其所习佛法心得,向妻女开示,灵照天资颇高,即时顿悟。并在其父亲的床坐上,自在地合掌入灭了。由于庞蕴和女儿生前,以制作竹漉篱维生,竹漉篱是一种盛物的竹制品,有点类似竹篮。因此,人们怀念灵照的敏锐眼光和迅捷的禅机,而将她视为观音化身。又因其生前手提竹篮的形象,较贴近大众,后人遂称其为鱼篮观音。也许灵照手挽鱼篮的形象,令人造成错觉,误以为是卖鱼的美女马郎妇。其实两者传说各异。详节将在往后马郎妇观音中,再详述。
另有一则传说,说是宋代有一名叫纪上贺的信徒,每天描绘观世音菩萨神像。有一天,来了一位手提竹篮,内装盛一条鲤鱼的乞丐。乞请他画提篮观音。纪上贺见乞丐穿着褴褛,显现厌恶的态度,命人将他逐出府第。那乞丐叹了口气道:「你画的观音,只是形体,而无神韵,应该如此画法才是。」意即画者口中念佛,而心中无佛,如此修行,如何能证菩提?说完,顿时变成全身散发出光茫的观世音菩萨。手中提着竹篮,篮中盛有一尾金鲤鱼。然后在纪上贺眼前,逐渐消逝无踪。纪上贺一时愣于原地。待醒来,即刻将方才景像一挥而就,促就成了现世所见之「提篮观音」。
《冥祥记》载说:「刘宋沙门竺惠广,广陵人,元嘉十二年将入卢山,乘船至江,暴风忽起,飘颺江心,风急浪涌,数度欲覆,惠庆正心念诵观世音真经。岸上有人,见观音骑鱼于江中,施展神力。迳安然抵桉。」或因此,有人认为此乃鱼篮观音其蓝中之鲤鱼入江,载运观音,乘风破浪,救苦救难,而有此附会耳。
相传宋朝时,蔡襄贬为泉州知府,当时,泉州洛阳江,时常有人渡江时溺毙,发愿兴建万安桥(洛阳桥)。于是,观音菩萨化身为一位手提鱼篮的少女,向公众筹募建桥经费,该化身被称为「鱼篮观音」。
明朝吴承恩所著之《西游记》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里,描述唐三藏路过通天河,为观音莲花池中养大的金鱼,化成水怪所擒。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无法取胜而救不出圣僧。乃请观音协助捉拿。观音手提紫竹篮儿,来到通天河,解下根束袄丝缕,将竹篮拴定,提着丝缕,抛入河中,口诵咒语,提起篮子,但见篮里正盛着一尾金灼灼的大金鱼。收伏水妖,孙悟空向菩萨道谢,并请菩萨暂停岸边,以供附近村民瞻仰礼敬,信心供养。菩萨应承。那八戒、沙僧,一齐跑至陈家庄,催促一庄男女老幼,都向河边,全跪于地上,磕头礼拜。庄内有善画者,将观音提篮神态,传下形象,这才是鱼篮观音现身。
鱼篮妇观音的原始故事版本。应该是源自于《延州女子的传奇》所演变而来的改编故事,其原因是因为《延州女子的传奇》之故事内容有涉及与〝性〞相关的内容,对于中国保守的儒家思想之道统相互违背,因此才被加以改编修正。《延州女子的传奇》比鱼篮妇观音《鱼篮宝卷》的故事还要早出现几十年。《延州女子的传奇》约在唐代大历年间(西元 766-779 ),故事内容描述:住在陕西东部延州的一位女子。这女子与任何有求于她的男子发生性关系,然而,只要与她发生性关系的男人,据说从此断欲。
被当作荡妇的这名女子在二十四岁时就死了,然后被随便埋在路边的公墓里。后来有位西域的僧人来到女子的墓前焚香致敬,那些憎恨这个女子的村民们,纷纷前来询问这位和尚为何要理会这个人尽可夫、寡廉鲜耻的女人?和尚表示:这名女子所做的一切都是菩萨慈悲的示现。僧人并且预言她的骨骸会像连成一串的金鍊,因为那是证明菩萨的证据之一。当那女子的坟被打开时,她全身的骨骸果真像金鍊子一般串在一起。
延州女子的传奇故事,其实也可以在佛教经典中找到依据。佛教认为淫欲是堕入生死轮回的祸首,唯有断淫欲方能解脱。印度佛教故事有载,婆须蜜多( Vasumitra )这位美丽的女神,可以视为高明的诱惑者。在《华严经》第三十九品〈入法界品〉中,她告诉善财童子,她用这种方式教导所有充满激情来到她这的男人,这使得他们得以从情欲中获得解脱。她没有分别地提供他们想要的,来满足他们的欲望,并藉此使他们舍欲除念,从此断欲。有些人一见到她就灭除了热情,有些人仅需要与她说话,或是握着她的手,或待在她的身边,或凝视着她,或拥抱她,或亲吻她,也能消除他们的情欲。以上这段经典的真实意,是在呈现佛法的「永绝其淫」之道理,它所代表的智慧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方便法门。而鱼篮妇观音的故事,也恰巧是这个用意,因此可说鱼篮妇观音,是引用于这个故事的原由之可信度相当高。
鱼篮观音从唐代到宋代,此故事经改篇后版本甚多,一般人主要是经由民间故事与宝卷而得知,后来延伸出《鱼篮宝卷》、《提篮卷》、《卖鱼宝卷》、《西瓜宝卷》等。这些作品必定比《香山宝卷》鱼篮观音的故事成书的时间更晚,这些故事内容的女主角之生平细节(如生日、年龄、身分等)都很相似。有趣的是,尽管在细节上有相当多的变化,但这些故事都呈现出女主角以提供婚姻为诱饵,而最后并未完婚的情节。当这些故事,尤其马郎妇观音的版本留存下来时,延州女子的故事就渐渐消失了。
从这点也可以联想到,从开放的前唐思想,无疑是起因于强烈的密教风格。随着唐代之后密教在中国的衰微,以及宋代以来新儒家对正当的「性」之强烈主张,对一般读者而言,这个有明显「性」的描述,与突破传统、转化价值「妓女即是菩萨」的故事,实在是太过让人震惊了,因此延州女子的故事就没有在这些宝卷中流传下来。事实上,古印度佛菩萨的法相,比我们汉传佛教的佛相,更暴露的还有很多呢。后来传到西藏的佛教,其佛菩萨法像不是更劲爆吗。这些法像的真实意,并非是我们心外法的表象,我们应该再更深层去思考,其法像〝以相说法〞的意境。
赞偈:
除障鱼篮观世音,慈无能胜演圆音;精真洞然众业海,六道群迷蒙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