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观音~合掌观音
〝合掌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二十九尊。〝应身相〞为合掌观音的〝化身相〞是〝婆罗门身和阿修罗身〞的示现。《普门品》曰:「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现之而为说法。」此菩萨为立像,以其虚(空)心合掌之故,称为合掌观音。据《法华经卷七·普门品》载,观世音菩萨为度化众生,而随缘示现三十三身,其中之婆罗门身,即配当于此合掌观音。合掌观音法相,即站立在大莲华之上,双手作合掌之手势,合掌又作合十,以表观世音菩萨之莲华力与慈视众生。
「合掌观音」表《普门品》中三十三像之「婆罗门身」。婆罗门教是印度以阶级分别,发展的古代宗教,信仰诸神可得幸福。史传所载很多阶次等佛弟子,都出自婆罗门种族。
婆罗门为古代印度,四姓中之最上等位,僧侣、学者阶级,自认为高知识种姓,最优秀的人类。一辈子分四期:
一、梵行期:八岁即随师长学习宗教知识。
二、家住期:返家结婚生子,祭祖灵,经营俗家事业。
三、林栖期:年老将家产让给孩子,自己居住树林修苦行,专心思维入宗教生活。
四、遁世期:广游四方过化缘乞食,如遇夏天雨季,三个月禁止外出,以免踏杀草木小虫,而聚居一处,禅坐修学,接受供养。
婆罗门学梵天之法,自称由梵天之口而生,是四姓中之最殊胜者,修习清淨离欲之法,志求住于无垢清淨,得生梵天而故有此称。
合掌观音双掌合十在心窝处,代表着十方法界在心头,十方法界有佛道、善道、恶道,您将往何处去?由自己来选择决定。学佛、学法一定要下功夫,努力不懈,朝向目标迈进。佛陀六年苦行后,于菩提树下证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给后学者尊贵的启示。学佛修行非一朝一夕能获得成就,但凭自己用了多少心思,下了多少功力而定。
合掌:印度人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淨之手,而有分别使用两手的习惯,若双手合而为一,则是人类神圣面与不淨面之合一,故藉合掌来表现人类最真实的面目。般若心经中之「不垢不淨」即为此意。
合掌本为印度自古所行的礼拜方法,佛教续沿用之。此外在大日经疏卷十三中,合掌还分有十二合掌。即:
一、坚实心合掌:即合二掌,掌中心无空虚,十指端之间稍微分开。
二、虚心合掌:又称空心合掌,即指头相齐相合,两掌中间稍相离掌心呈虚空状。
三、未敷莲华合掌:呈现莲华未开而将开之形状,二掌相合而掌中稍为分开程穹隆状,似莲华未开之形状。
四、初割莲华合掌:译为初割莲合掌,此掌形式先呈未敷莲华合掌,(地、水、火、风、空)依次为小指、无明指、中指、时指、母指之异称。合十指掌内虚空,稍穹隆状,将水火风三指稍离,如莲华初开状。
五、显露合掌:即两手并排,二地(无明指)相附靠着,掌心向上。
六、持水合掌:两掌向上并仰,手指头稍弯曲相靠仅二空(二拇指)支撑于二风(二食指)侧边,如双手合着捧取。(掬水状)
七、归命合掌:又称金刚合掌,信心坚固之印相,系左右十指头相互交叉,右手之五指置于左手五指上,右掌表示佛界,左掌表示众生界,意表众生归入佛界之意。
八、反叉合掌:两手背相合着,十指头交叉。
九、反嵴背互相着合掌:仰右手、俯左手、两手背相着。
十、横柱指合掌:合掌之时二手仰掌,两手中指、指头微曲互接。
十一、覆手向下合掌:覆两掌,二拇指相并,二中指指头相触接。
十二、覆手合掌:覆两掌,两拇指并接,十指头皆向外。以上十二种合掌,各具有深秘之意义。
不论宗教信奉类别,合掌拜拜代表了无限诚志恭敬的意义,愿望于尊前,虔诚之表达。观世音菩萨合掌姿势,警世众生聚善积德。
典故:
所谓的婆罗门,现称为「淨修士」,亦即古印度四种姓之一。佛教创立后,将婆罗门教派,视为外道,说它妄称自己乃梵天后裔。云何如此说法?因此教见佛教日益精进,心中妒忌,即设法谤佛、制造矛盾和危机,以达分化之目的。
先有战遮少女,以木盆伪装孕妇,混入祇园精舍,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会上,谤佛通奸。彼时,诸圣众闻言,一座皆惊,而世尊却威严不动。就在此时,战遮女怀中的木盆脱落下来,掉落地面、恶毒的计策方被揭穿。婆罗门教,见一计不成,反生一计。命其教中一名年轻貌美的少女孙驮利,经常穿梭于祇园精舍,再命人将孙驮利杀害,埋于精舍附近,然后向官府告密。官府果然在精舍附近发现死者的尸首。外道藉此谤佛。众圣者茫然。
佛祖知道此事,只派了一位比丘,到街上宣示因果报应理念,使众圣者确认正道不惧考验,果然不久之后,杀害孙驮利的凶手,在一次饮宴上,自暴其恶,终得果报。因此舍卫城的外道,普受人民的排斥。佛的名望,则大幅上扬。然而,若有人欲改邪归正,达妄即真,合掌观音则会现示婆罗门身,为其说世智调摄自居之法。
据《高僧传·三集》载云:「宋义寂法师,俗姓胡,温州人,讲诸经论。并着疏注,住于四明育王寺。曾梦登国清寺上方,有宝庄严幢幡、宝座,上题书曰文殊台。设有栏楯横隔,不得其门而入。不一会,忽见观音菩萨,从佛殿内缓步出来相迎。此时,渐觉自身已与观音身泯合不分。因而惊醒。从此,广说佛法,倍感殊胜。」
《高僧传·初集》亦云:「宋释求那跋陀罗,元嘉年中东游,欲讲华严经,以未能通晓华语而自责。因之求祷于观音菩萨,以求冥应。忽梦神人持剑,摸其首级。豁然开窍,自此华语无不通晓。闻其说法者,无不叹服。」
赞偈:
礼敬合掌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开;清净宝觉徧含容,普令解脱越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