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观音菩萨
千手观音菩萨,全称千手千眼观自在(梵 Avalokitesvara-sahasrabhuja-locana)。又作千手千眼观音、千眼千臂观音、千手圣观自在(梵 Sahasra-bhujāryāvalokitesvara)、千臂观音、千光观自在、千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观自在。据《千手千眼大悲心经》载,观自在菩萨于往昔闻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为利益一切众生,乃发具足千手千眼之愿,而即刻得其身。千手观音菩萨是六观音之一。救度地狱道众生,主破地狱道三障。即对应天台宗“大悲观世音”。此道苦重,故宜用大悲。
“千手千眼”的含义是表示观世音菩萨眼多、手多、智慧多、有求必应。“千”只是个比喻,其实要观世间之苦、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这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又岂够用。在佛教艺术史上,不论绘画还是凋塑,还未有一件作品精凖刻画整整千手千眼,非多即少。这也正体现了东方艺术形式中“意到而形不到”的“写意”特点。
诸经所载形像不一,有身作檀金色,一面千臂者;有身作黄金色,半跏坐于赤莲花上,十一面四十手,前三面呈菩萨相,本面有三眼,右三面白牙向上,左三面为忿怒相,后一面暴笑,顶上一面现如来相者;有身作金色,千臂千眼五百面者。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为二十七面千臂,跏坐于宝莲花上,千手中有四十(或四十二)臂持器杖。又依《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千手系表以四十手各济度二十五有,故千臂非必具足,但有四十手即可,乃表观音菩萨广大慈悲之化用,故多以千臂称之;且各面各手所代表之功德成就法及印言,亦随各尊本誓之不同而异。
千手观音菩萨形象较有代表性的有:四十八臂形象,以八手为法身,四十手为报身,其馀九百五十二手为化身,共计千手。其千眼系于千手之掌中各有一眼。然若为四十手者,则仅有四十眼。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载,四十手所持之物或所呈之手相各为:1、施无畏手,除一切众生布畏;2、持日手,疾眼暗无光者;3、持月手,救患热病令清凉;4、寳手,为众生官位者,5、寳箭手,令善友早相遇;6、淨瓶手,为求生梵天者;7、杨枝手,除种种病难;8、白拂手,除一切恶障;9、寳瓶手,为调和眷属;10、盾牌手,避一切恶兽;11、斧钺手,除一切王难;12、骷髅寳杖手,役使一切鬼神;13、数珠手,能得一切佛接引;14、宝剑手,降服一切鬼神;15、金刚杵手,催服一切怨敌;16、鉄鈎手,能令龙王拥护;17、锡杖手,慈悲覆护一切众生;18、白莲华手,成就种种功德;19、青莲花手,为生十方淨土;20、紫莲花手,能见十方诸佛;21、红莲华手,能令升天;22、寳镜手,成就大智慧;23、寳印手,成就大辩才;24、顶上化佛手(两手),为得诸佛摩顶受记;25、合掌双手,能令一切人及鬼神敬爱;26、寳筐手,能令土中伏藏;27、五色云手,能速成佛道;28、寳戟手,能辟除怨贼;29、寳螺手,号令天神;30、如意宝珠手,能令富饶;31、绢索手,能令安稳;32、寳钵手,能令身份安稳;33、玉环手,令得仆役;34、寳铎手,令得上妙音声;35、五股杵手,能降伏天魔外道;36、化佛手,生生不离佛;37、化宫殿手,生生在佛宫殿中;38、寳经手,令博学多闻;39、金刚轮手,直至成佛终不退转;40、蒲桃手,令稼穀丰收;如此除去正中合十及顶上托化佛的双手,共计四十手,每只手掌各生一眼,这四十只手和四十只眼各配以“二十五有”,二十五乘以四十,便是千手千眼了。
莲华部诸尊之中,千手观音菩萨此尊为最胜之尊,故又称莲华王。据《千手仪轨》所载,此尊之根本印系以二手作金刚合掌,手背稍曲相离,二中指相合,二拇指、二小指分开竖直。此印又称莲华五古印、九山八海印、补陀落九峰印。其馀经轨另载有二十四种印、二十五种印之说。结根本印时,则诵根本陀罗尼,而有如下四种成就:(一)息灾,(二)增益,(三)降伏,(四)敬爱钩召等。然以其陀罗尼较长,故一般皆诵念小咒,即:唵(om,归命)日羅(vajra,金刚)达摩(dharma,法)纥哩(hrīh,种子)。据《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等载,诵持此尊之陀罗尼者,可免受饥饿死、恶兽残害死、树崖坠落死等十五种之恶死,而得眷属和顺、财食丰足、道心纯熟等十五种之善生;或治诸种疾病、虫毒、难产死产、夫妇和合、延命、灭罪等。
有关此尊之仪轨及图像等,至唐朝时始传至我国。据《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之序所载,武德年中(618~626),中天竺僧瞿多提婆齎来此尊之形像及结坛手印之经本;贞观年中(627~649),另有北天竺僧以千臂千眼陀罗尼之梵本奉进,后由智通译成汉文。故有关此尊之信仰,至七世纪已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