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牌坊——相关文化
牌坊,简称坊。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标志性开敞式建筑。一般认为,牌坊和牌楼是同义词,但有些学者认为,牌坊和牌楼是有一定区别的,牌坊比牌楼简单,上面没有斗拱或搂檐。北方民间多称牌楼,南方不论有无斗拱或楼檐都称牌坊。
牌坊起源于中国建筑群落的大门,在早期称之为“衡门”,就是在两根直立的木柱子上面,加一条横木组成门,大多作为普通民居建筑的院门。隋唐以后,人们在大门立柱出头的顶端套上黑色陶罐作为装饰,同时防止雨水的侵蚀,这种门被称为“乌头门”。与衡门不同的是,乌头门的两根立柱直冲上天。乌头门横木下安有门扇,门框由两根立柱和上边横置的额组成,额与柱相交处安明板,柱顶套陶制乌头,这就是冲天柱式无牌楼坊的雏形。乌头门又称棂星门,南宋时始用于孔庙内,表示尊孔如尊天。后来也用于坛庙、陵墓等建筑中,表达崇敬之情。例如安徽黟县的王氏功德坊是三间四柱冲天柱式牌坊,当地人以此表示对王氏的崇敬之情。
独立式牌坊的起源,可追溯到汉唐里坊制度的坊门。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布局逐渐形成一定的格局,在城中有里坊,里坊有坊墙、坊门,犹如城中之城。这时的里坊门已经出现了重楼。据历史文献记载,当时里坊中如果出现好人好事,就在坊门上张贴通告,以示褒奖,由此坊门衍出了新的功能。为了延长保存时间,人们就用更加坚固的材料来建坊门,上面雕刻褒奖事由,这就是今日石牌坊的雏形。到了宋代,里坊制度逐渐崩溃,包围里坊的坊墙被拆除,坊门就逐渐失去了作为出入通道的作用,成为纯粹的装饰性建筑,而其建筑形式也日趋复杂精美。有斗拱层,挑出屋檐,并且要在顶上铺瓦,做成歇山、悬山等各种样式,逐渐形成了现在所见牌坊的基座、立柱、抱柱石、额坊、字牌和檐顶门个构成部分。基座是整个牌坊的基础部分;立柱是起承重作用的构件,有圆形、方形及亚字形阐述;夹柱石(夹杆石、抱柱石)主要起加固柱子的作用,同时也是石雕装饰的重点部位,有抱鼓形,还有的在须弥座上立石狮子;额枋部位多为仿木结构,一般只保留雀替以上的部分,因其特殊的位置,成为工匠们进行精雕细刻的重点部位;字牌位于正楼额枋中间位置,是镌刻文字的位置,也是整座牌坊性质标志;檐顶部位也多仿木结构,但是因石料较重,为了加强稳定性,屋檐挑出部分较小。
石牌坊在开始的时候完全仿造木牌的结构。明中期之前,立柱抹角多呈凹曲面,使柱面分界清晰,光影柔和。明中期以后,冲天柱石坊逐渐盛行,结构更合理、坚实,造型更挺拔、壮观。清代全为方柱,清早期的石柱有收分、侧角,使柱子更俊美,有稳定感。明末清初后不再有收分,石柱上下等精,略感笨拙。除了整体造型,石牌坊也有注意细部的雕饰,在立柱和抱柱石上常雕刻有“双龙戏珠”和“双狮滚绣球”,也有雕刻蝙蝠、如意、灵芝及各种花卉图案。在一些纪功性的牌楼上,石雕常以回纹、绶带、卷草作底子,以动物为主题,常见的有麒麟、鹿、鹤、狮子、虎、豹等。